时文选粹
再见,海鸥
马迎春
(命题点:标题赏析。点明对象、情感,设悬念)
这天早晨,船房河上不见了海鸥的踪影,我的心情如同气喘吁吁赶到火车站台送别亲人不得见,只有火车尾巴留下的背影一般怅然。海鸥与昆明人37年聚散两依依的缘分,就连我这个9年昆龄的“昆虫”也和它们——可爱的小精灵有着丝丝缕缕的感情!
9年前从临沧调到昆明,很多的不适应,心里空落落的,直到见到了海鸥。
入冬,成千上万只海鸥飞抵昆明,落在西山脚滇池畔小河边溪流旁,落在房檐上树枝上桥墩上,特别是落在电线上的它们组成了五线谱的音符,跳跃着呢喃着,堪比古典音乐的旋律呢!它们时而在水面优雅地滑动,时而在岸上昂着头闲庭信步,时而群起呼啸蓝天,时而俯冲蹁跹而下,天空中留下翻飞的身姿,河水映照出嘻戏的剪影。白的羽毛红的唇修长的腿矫健的身,那V型的翅膀伸展开来,美极了,比T型台上的时装模特更美!模特秀身姿是为了取悦观众,海鸥们的秀纯粹是自得其乐,自我陶醉。我站在水边久久看着它们,心里那点所谓的乡愁一点一点化开……(命题点:句子赏析。此处多种修辞并用,表达喜爱之情。)
我喜欢到海埂大坝拍海鸥。夕阳西下时,只要找好一个点位,面对西山,一口气连拍,海鸥的剪影在夕阳的余辉中格外生动鲜活。海鸥的舞姿成为郑和下西洋雕塑最好的背景,为聂耳的小提琴乐曲免费提供最优美的伴舞。
我喜欢去大观楼看海鸥。大观楼的海鸥就像是家养的鸽子,你走到它的身边,它一点儿也不紧张,抬起头,用一双小眼睛打量你,然后转过身,旁若无人地用嘴壳梳理羽毛,小精灵的灵动活泼展示无余。以小桥流水荷塘绿树远山为背景,海鸥美丽的身影更加多姿多彩!
我喜欢在翠湖公园边溜达边欣赏海鸥。它们不时变换队形旁若无人地演出,武装泅渡、纵横列队、健身操、集体舞、交谊舞,吸引了中外不同年龄的游客驻足,流连忘返。
那一年,天寒地冻,夜里到了零下5度,许多亚热带植物都冻死了。海鸥一排排站在石头上,一会儿缩起左脚,一会儿缩起右脚,哆哆嗦嗦,浑身发抖。奇怪,这里不是传说中的春城吗?怎么像我们西伯利亚老家似的冻死了?(命题点:叙述顺序。插叙,写出了天气的寒冷。)
年11月,第二十届中国老年合唱节在昆明举办,来自全国30个省的老年合唱队员一展美妙歌喉,在海埂大坝与海鸥共舞,快闪视频惊艳全国。
每年一届上海合作组织马拉松赛,白人黑人*种人在地上跑,千万只白色的海鸥在天上飞,越来越清澈的滇池水映照出海鸥的倩影,与躺在滇池边的睡美人相媲美。(命题点:叙述顺序。这两段的插叙描绘出海鸥与人类和谐相处的画面。)
昆明人把海鸥写进了剧本。音乐剧《馨香之城》,用拟人化方式表现一群海鸥经历的滇池污染带给它们的惨痛和治污之后滇池水变清,环境优美一片馨香欣喜若狂,演员们身穿海鸥服,深情演唱,将观众带到海鸥部落的童话世界。
海鸥带给昆明人的,不仅仅是温情,它们也启发我们思考人类该怎样对待自然,像亲人朋友般对待花鸟鱼虫,亲近、呵护它们。人与鸟的关系,是相互依存、合谐共生的关系,更多时候是我们需要海鸥,而不是海鸥需要我们。(命题点:文章主旨。保护动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进入三月,每天早上沿船房河边走路上班,海鸥数量一天比一天少,心里的离情别绪一点一点加深。樱花粉团,垂柳依依,广场舞节奏伴着海鸥飞,专司喂鸥的*马甲不时向空中抛撒着鸥粮,如此良辰美景不长久了。惜别!惜别!虽然知道冬季它们又将如约而至,但还是惆怅……
3月15日,船房河边,一只海鸥都不见了,只有麻雀在柳树上叽叽喳喳,我的心“咯噔”一下,怔在河边。(命题点:词语赏析、心理描写。突出“我”内心的失落和惆怅。)
“奶奶,快看,海鸥!”身边小姑娘叫起来。暮然回首,9只海鸥静静地漂在河面上,向我们作最后的告别……
(刊载于.3.24)
巴山早
彭家河
川东有大山,秦汉以来就叫巴山。大巴山脉从西北至东南绵延千里,横亘天地,阻挡南下的北风寒流,迎接入川的第一道阳光,护佑着四川盆地的肥田沃土。虽然我从小对“巴山蜀水”“巴山夜雨涨秋池”这些词句耳熟能详,但从未到过大巴山区。(命题点:环境描写的作用。)
乘坐“和谐号”从成都到达州只三个多小时,沿途山势渐陡,但险峰绝谷不多,山水村落田畴在窗口一一展现,这是盆地常见的景致。从达州到万源,换乘客车,窗外画风陡转,让人热血贲张。放眼望去,庞大的山体上群峰林立,此起彼伏,错落有致。每一座山峰又独自成主峰,连接着大小山丘、坡地、台地又一级一级直伸向山谷。。阳光雪亮,蓝天上片片白云轻盈华美,一片白云的身影落在巨大的山坡,就形成一道墨绿的色块。。(命题点:句子赏析。运用比喻、拟人写景,生动优美。)
首站是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年1月,红四方面*从鄂豫皖根据地转移到大巴山区,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同年9月,20万川*“围剿”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四方面*奋起反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万源保卫战。年底,万源保卫战取得胜利,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得以恢复和扩大,意义重大。
在战史陈列馆,我们得知,在大巴山南麓的达州市,王维舟创建了川东北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涌现了李家俊、徐彦刚等多位革命烈士和无数仁人志士,培育了张爱萍、陈伯钧、向守志等50多位共和国将*,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等多位共和国将帅在这片红土地上浴血奋战,留下了深深的革命足迹。巴山巍巍埋忠骨,巴河滔滔颂英烈。大巴山,是座丰碑,是道脊梁,也是前进的路标!(命题点:人物情感。表达作者对革命先烈的赞扬。)
大山必有大峡。地处宣汉县境内的巴山大峡谷有百里画廊之美誉,属喀斯特地貌,六大山脉托出十大主峰,山势奇峻,峰丛入云,绿树覆盖,胜景重重,长达余里,磅礴壮美。循新辟的旅游通道进入桃溪谷,一路山环水绕,景色幽深。进入谷口,寒气袭来,湿润的空气让人神清气爽,宛如天然氧吧。我们沿着湿漉漉的栈道前行,两山夹壁,不见天日,激流飞瀑,雪浪震耳。对面数尺外的石壁,有如波浪起伏的褶皱,有如书卷错落的断层,无不令人惊叹。天下之坚者莫过于石,而岩石在这里却暴露出柔软脆弱的一面。壁立千载,水行万里,一个至刚,一个至柔,二者在此呈现出互为转换的痕迹。水在峡谷中奔流,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挂满蕨草藤蔓的岩石,也无法掩藏在大自然伟力下的任意扭曲断裂的过往,太刚则折,太柔则靡,天地之道,刚柔互用,桃溪谷是一部自然水山长卷,也是一部人生哲理长卷。早年无人问津的荒山野岭,如今开发成游人如织的文旅扶贫景区,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无用之用,方为大用,在此又得以实证。(命题点:表达方式。描写与议论相结合。)
巴山高,多云雾,自然产茶。大巴山南麓的万源市亦是古老的产茶区,种茶历史悠久,高山富硒茶声名远扬。在万源东南部的八台山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精致小巧的茶文化小镇,茶文化广场上刻录着大巴山区种茶史及茶业发展史。八台山自古就是盐茶古道上交接、补给、休歇、娱乐的重要驿站,也是大巴山富硒茶、药材、鸟兽等山货购销的重要集散地。盐茶古道是荔枝古道的重要分支,北上西安东下重庆的背夫商旅,都会在八台山下歇息转运,这里一度茶馆林立,酒肆兴盛。随着交通要道的更改,八台山下的盐茶古道已没入荒草,只有小镇外的雕塑还重现着当年“背二哥”们爬坡上坎的场景。光阴流转,如今的八台山已成为风景名胜区,山下的扶贫安置点也因地制宜打造成茶文化小镇,成为大巴山下的一处新地标。
在准备离开的下午,我们去品尝巴山茶。看着两叶如雀喙、小芽如舌尖的茶叶,我问村民胡运海,这茶就是“巴山雀舌”吗?他说,巴山茶叶品种品牌有多种,我们喝的这种是他自主培育的品种,叫“巴山早”。
巴山早,巴山早!我细细品味这个名字,更觉意味深长。(命题点:段落作用、句子理解)
(刊载于.3.29)
名家经典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我在十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命题点:段落作用。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对国文老师的描写。)
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上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命题点:句子赏析。运用肖像描写,体现徐老师的外貌特点。)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
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似的,鼻孔里常藏着两桶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地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余生也晚,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已油渍斑斑。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命题点:词语赏析。“眉飞色舞”形容徐先生讲课神采飞扬的神态。)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地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能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徐先生介绍完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已经理会到原文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地抹,整页整页地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命题点:人物形象。表现出徐先生独特的教学方式。)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地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地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地给我解释,(命题点:人物形象。徐老师的耐心解释表现出对待工作的认真。)他说:“你拿了去细细地体味,你的原文是软巴巴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我离开先生已将近50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命题点:主旨情感。“我”对徐先生的敬慕与怀念之情。)
(刊载于.1.12)
选文仅用于服务中考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