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深圳商报
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赵鸿飞
近日,深圳一名15岁的女孩因为挖鼻孔竟然“挖”成了颅内感染,差点丢了命!所幸的是,医院及时救治,她顺利康复出院。
15岁的花花(化名)是一名重度的“挖鼻孔”爱好者,每天在繁忙学习生活之余,一边挖着鼻孔,一边思考人生,就是她难得的惬意时刻。尤其是天气干燥的时候,常常刚挖完没多久,她的鼻子里就又传来又痒又硌的信号,于是,就如同着了“魔”一样,她的小手不由自主地伸入鼻孔,她经常能挖出带血痂的鼻屎。
不久前的一天早上,花花睡醒后觉得鼻子又痛又痒,一摸才发现,鼻腔靠外的地方鼓起了一个大脓包。花花以为是个暗疮,毫不犹豫地把它挤爆了,还用自来水清理了一下,清理完毕就没再管它。
不料,没多久,花花开始发起了烧,体温达到了39℃。吃完一片退烧药后,花花的情况丝毫没有得到改善。次日清晨,她的一侧脸肿了起来,眼睛也肿得睁不开。
家人立刻将她医院急诊科,医生在排除了新冠肺炎以及了解相关情况后,将花花医院耳鼻喉科。
原来,那个大脓包才不是普通的暗疮,而是由于花花频繁挖鼻孔,形成了鼻前庭疖肿。再加上花花的粗暴处理,脓液逆行入颅,造成颅内感染,从而导致她患上了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医生告诉花花的家长,这是一种非常严重且死亡率较高的疾病,还可能导致失明!
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生吕颜露在确定花花的情况后,立即为她办理了急诊入院。花花就诊及时,经过大半个月抗感染、抗炎治疗,她康复出院了,没有遗留任何脑部、眼部的并发症。
仅仅是挖个鼻孔,为什么就挖成了颅内感染呢?原来,人体本身存在着完整的血脑屏障,一般情况下,病菌很难进入颅内,但是有一条“小路”很容易被忽视,那就是面部的“危险三角区”。“危险三角区”以人的鼻梁根部为顶点,至两侧嘴角连线形成的三角形区域。这个区域血管丰富,且通过海绵窦与颅内相连。
同时,海绵窦还承担着头部血管和神经“交通枢纽”的作用,大脑中静脉、内眦静脉、眼静脉和视网膜中央静脉的血液都汇聚到这里;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也从这里通过。
未经消毒的手挖鼻孔时,极大可能会将细菌等病原菌带到鼻黏膜上,引起危险三角区的感染(比如长了疖肿),而后感染区域又受到挤压或撞击,感染就可以从这里丰富的血管网扩散逆流,进入海绵窦,引起颅内感染。
特别提示:反复频繁挖鼻孔,会带来很多“伤害”
1、鼻毛变稀,降低屏障作用。鼻毛是鼻腔的“守门员”,有着过滤空气尘埃或细菌的作用,但很多时候鼻屎会跟鼻毛纠缠在一起,有些人挖鼻孔时就顺带把鼻毛连根拔起,这样一来,鼻毛就会变少变稀,屏障的功能也会减弱,增加了空气中各种细菌对身体造成伤害的风险。而且在拔鼻毛的过程中,鼻毛根部毛囊也会受损,容易受到细菌感染并引发毛囊炎。
2、损伤鼻黏膜,反复流鼻血
鼻黏膜是一层很薄的皮肤,里面毛细血管分布极为丰富,如果用力过度或者频繁上手,娇弱的鼻黏膜可经不起折腾,极易受损出血。而且有些人本身有鼻炎,鼻黏膜本来就脆弱了,就更容易动不动就流鼻血。
3、交叉感染,造成其他炎症
人的手指甲携带大量病菌,当我们把手伸进鼻孔里,手上的细菌也很容易被带入鼻子里,跟鼻腔里原有的不同菌群交叉,造成鼻腔的交叉感染,引发鼻前庭炎症、鼻疖等疾病。甚至这些细菌还会通过鼻腔进入呼吸道,引发呼吸道感染等一系列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