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脂肪积聚
大脑镰脂肪化
脂肪瘤
皮样囊肿
畸胎瘤
脂肪积聚
硬膜外神经轴间的脂肪形成。
常见于四叠体池、侧脑室三角区、窦汇旁。
病灶较小时,一般不诊断脂肪瘤,而诊断为脂肪积聚,以免部分人心理负担。
脂肪积聚CT比较有特征性,MR有时与钙化难以区分。
侧脑室三角区脂肪积聚,非常常见。
窦汇旁脂肪积聚。
上矢状窦旁脂肪积聚。
大脑镰脂肪化
大脑镰脂肪化并不少见,根据文献报道,约占7.3%。
CT比MR更具特异性,MR与成熟的骨化难以区分,薄层扫描可能有助于发现表面“骨皮质”。
大脑镰脂肪化位于大脑镰内部,而骨化偏侧更常见。
大脑镰脂肪化,CT更直观、准确。
大脑镰脂肪化,CT更直观、准确。
大脑镰骨化,CT更直观、准确。
颅内脂肪瘤(IntracranialLipomas)
发病机制众说不一,有学者认为从组织上讲不是真性新生物,为颅内间叶组织发育障碍所形成的一种错构瘤,是胚胎时期中胚层脂肪异位于正在关闭的神经管中所致。
其他学说还有软脑膜脂肪细胞增生,脂肪代谢物沉积,结缔组织或软脑膜组织的脂肪间变,神经胚脂肪发育不良,胶质组织脂肪退变等。
更多学者倾向于原始脑膜发育不全学说。
常伴有其他形式的发育畸形,如胼胝体脂肪瘤常伴部分或全部胼胝发育不全。
四叠体池脂肪瘤可伴中脑水管受压变窄。
以颅中线处最多见,最好发于胼胝体处,也可见于基底池、四叠体池等。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发生于桥小脑角区、内听道的患者可出现单侧感音性耳聋及其他压迫引起的症状。
影像上,病灶表现为脂肪密度/信号灶,CT呈低密度,T1WI及T2WI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呈明显低信号,病灶常见钙化,增强无强化,边界清晰。对周围血管结构多呈包绕表现。
报告除病灶大小范围外,需要提示病灶周围神经及血管情况,特别是桥小脑角-内听道者,留意内耳前庭有无病灶。
胼胝体发育不全伴胼胝体周脂肪瘤。14岁女性,记忆力低下,性格改变。
胼胝体发育不全伴胼胝体周脂肪瘤。女性,59岁。反复头晕3年,加重1天。
脚间池左侧动眼神经区小脂肪瘤。48岁男性,反复头痛半年。
灰结节区脂肪瘤。
四叠体池脂肪瘤。
小脑上蚓部表面脂肪瘤。
右侧小脑延髓角池小脂肪瘤,与舌咽神经根部相贴。
窦汇旁脂肪瘤。
颅内皮样囊肿(IntracranialDermoidcyst)
起源于皮肤外胚层剩件的先天性囊肿。
内含脂肪滴和液态胆固醇,以及毛囊、皮脂腺及汗腺等皮肤附属组织。
好发于中线区,常见于鞍旁、后颅窝,颅骨也可出现。
可发生破裂引起化学性脑膜炎。
典型影像表现为囊性类圆形或分叶样低密度灶,含蛋白成分较高时可呈高密度。
MRIT1WI呈低或高信号为主,内夹杂条絮状低信号,T2WI多呈高低混杂信号(信号因成分而异),DWI呈低信号,增强扫描无强化或囊壁强化。
病灶内可见脂-液平面。
发生破裂时,蛛网膜下腔、脑室等可见游离脂肪滴。
右侧鞍旁皮样囊肿。15岁男性,头痛。
左侧鞍旁皮样囊肿破裂,致化学性脑膜炎。35岁男性,突发头痛。
颅内畸胎瘤(IntracranialTeratoma)
为生殖细胞类肿瘤的一种,由内、中、外三个胚层组织衍生形成。
常见于20岁以下男性,主要位于颅中线附近,松果体区最常见,其次为鞍区。
按分化程度可分为:成熟型、未成熟型及恶性畸胎瘤。
典型影像表现为脑中线区囊实性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可见脂肪、钙化、牙齿等,毛发,皮脂腺等结构,囊变、出血多见。
CT呈高、等、低混杂密度。
MRI多呈高低混杂信号,脂肪T1WI、T2WI呈高信号,钙化、牙齿T1WI、T2WI可呈低信号;实性部分呈长T1长T2信号。
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可呈不均匀不同程度强化。
可发生破裂。
鞍区畸胎瘤破裂。
松果体区畸胎瘤。
小结:
病灶较小时,常见于四叠体池、侧脑室三角区、窦汇旁,一般不诊断脂肪瘤,而诊断为脂肪积聚,以免部分人心理负担。
大脑镰脂肪积聚与骨化CT诊断直观,MR可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明确区分的临床价值有限。
皮样囊肿也称成熟型畸胎瘤,与成熟型畸胎瘤的区分较难,但明确区分的临床价值也有限。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部分可以达脂肪密度。
极少数脑膜瘤也可含有脂肪(化生型脑膜瘤),定位、增强有助于区分。
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鉴别要点。
原发性胼胝体变性(慢性酒精中*)。47岁男性,突发反应迟钝伴记忆力下降5天。
脂肪化生型脑膜瘤。
关键词:脂肪瘤;皮样囊肿;畸胎瘤;硬脑膜脂肪化;硬脑膜骨化;CT;MRI
参考资料:
Intracraniallipom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