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医院肝胆胰内科李旭高普均许芳秦俊杰
病例资料
患者男,51岁。因“间断腹痛10余年,发热1周,意识模糊3d”入院。患者于10年前饮酒后出现腹痛,为中上腹部持续性钝痛,医院诊断为“急性胰腺炎”,予禁食、抑酸治疗后好转。此后上述症状反复出现。5年前再次就诊于医院,诊断为“胰腺结石”,行“胰头部分切除术”。术后仍有腹痛出现,性质同前,疼痛剧烈,较前加重,伴有腹胀、腹泻,应用曲马多和盐酸哌替啶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止痛后好转。
6d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38°C,伴有寒战,无咳嗽、咳痰,自行应用复方氨林巴比妥后体温可降至正常。后出现意识模糊,为明确诊断及治疗入我院。既往有大量饮酒史,折合酒精含量平均g/d。
入院体检:意识模糊,表情淡漠,言语不清,定向力、计算力丧失;心率次/min,血压80/50mmHg(lmmHg=0.kPa);双下肺叩诊实音,双肺可闻及散在湿啰音;腹平软,无腹壁静脉曲张,肝脾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3次/min,余腹部体检因患者意识状态欠佳不能配合。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白细胞28.5×/L,中性粒细胞0.98,红细胞2.59×l/L,血红蛋白91g/L,血小板18×l09/L;肝脏生化指标:AST97U/L,ALTU/L,ALPU/L,γ-谷氨酰转移酶(7-GT)U/L,胆碱酯酶(CHE)U/L;脂肪酶U/L。X线胸片:双肺肺炎,双侧胸腔积液。腹部CT:胆囊小,壁增厚;肝内可见多个团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大小1.5-9.8cm,CT值为25~47HU,增强扫描未见明显强化,肝内胆管扩张,考虑肝内胆管扩张伴多发胆汁瘤形成可能性大(图1);
门静脉左右支、主干、部分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栓子形成,继发门静脉海绵样变性;胰头部轮廓不清,其内密度不均匀,并可见斑点状高密度影,胰腺体尾部显示不清,胰腺周围及相邻肠系膜区脂肪间隙模糊;腹水。追问病史,患者于术后多次复查CT时均显示肝脏低密度影,医院诊断为“肝囊肿”。此次根据患者影像学特点,考虑胆汁瘤可能性大,给予患者行肝内低回声区穿刺引流,引流液为*绿色胆汁并有脓汁。引流液培养:大肠埃希菌。同时,血培养回报:大肠埃希菌。药敏结果:对美罗培南敏感。
经系统检查明确胆汁瘤合并感染性休克,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酒精性肝病、双肺肺炎诊断,给予抗休克治疗,同时根据药敏结果给予美罗培南(1.0g/次,每8hl次)抗感染治疗,并禁食、禁水、抑制胃酸分泌、抑制胰酶分泌,持续行胆汁瘤穿刺引流等治疗。约3d后患者意识恢复,心率70次/min,血压/70mmHg,辅助检查示白细胞下降,休克得到纠正,腹痛消失,感染被控制。治疗后15d复查血常规:WBC11.5×l09/L,中性粒细胞0.82,红细胞2.27×1/L,Hb73g/L,PLT×l09/L;肝脏生化指标:AST29U/L,ALT34U/L,ALPU/L,γ-GTU/L。
讨论
患者因持续性腹痛及发热、意识不清入我科诊治,虽医院结合大量饮酒史及既往病史多次诊断为“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酒精性肝病”,术后出现的肝脏低密度影诊断为“肝囊肿”,而影像学检查确有慢性胰腺炎改变,但考虑患者术后腹痛经抑酸、抑制胰酶分泌等治疗措施不见明显好转,且结合既往手术史以及影像学特点,考虑术后继发胆汁瘤可能性大,故行肝脏低回声占位穿刺引流,引流液为*绿色胆汁合并脓汁,最终明确为胆汁瘤合并感染性休克,并考虑患者术后腹痛由胆汁瘤引起可能性大,给予患者穿刺引流同时积极抗感染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好转,腹痛消失。
在年,胆汁瘤这个概念第一次被Gould和Patel所介绍,定义为在胆管周围的包裹性胆汁淤积;其常见于右上腹部,但因为胆汁可通过肝前部流动到左肝下或膈下间隙,故约40%的病例发生在左上腹部。临床表现通常为右上腹疼痛以及腹胀,并伴有发热。对于诊断胆汁瘤来说,超声是较为敏感的,但理想的诊断依据仍是CT。CT可以诊断和定位胆汁瘤,显示其大小、性质(单一的或有隔膜的)、分布以及局部解剖结构,并可以明确其发生的原因。该病的鉴别诊断包括血肿、肝脓肿、假性囊肿、肝囊肿以及淋巴囊肿。解剖学的结构以及CT值可以帮助胆汁瘤的诊断,大多数胆汁瘤的CT值小于20HU,除非其混有血液或者渗出液。在治疗上,直径仅仅几厘米的胆汁瘤可以定期观察。尽管如此,大部分胆汁瘤是需要治疗的。在过去,手术是该病主要的治疗方法。近年来,自发性胆汁瘤的治疗主要为非手术方法,包括超声引导下行胆汁瘤穿刺置管引流术,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等。而手术是在有持续性胆瘘或在治疗原发病时方应用。
本病例最终诊断为胆汁瘤合并感染性休克,其胆汁瘤直径约为9.8cm,且患者原发疾病较多,病情重,经过及时诊断及治疗后预后较好,罕有报道。患者在医院就诊期间误诊为肝囊肿且未予治疗,这启示我们,当患者存在手术史,影像学有肝脏囊状扩张同时合并感染时需要警惕胆汁瘤的发生。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