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例1(图1A、B),男,42岁,打鼾逐渐加重2年。
例2(图2A-D),男,33岁,无明确临床症状,查体时偶然发现。
图1A
图1B
图2A
图2B
图2C
图2D
影像学报告描述
例1:CT增强(图1A、B)见鼻咽顶后壁中线区较大类圆形软组织肿块(黑星),密度均匀,低于邻近头长肌,未见强化,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晰,双侧咽隐窝开口部分阻塞(图1A),鼻咽腔明显变窄(图1B)。
例2:CT增强(图2A)见鼻咽后壁中线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黑星),位于咽隐窝水平,密度均匀,较邻近头长肌略低,未见强化,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晰,双侧咽隐窝开口未见阻塞。MRI平扫(图2B、C)见鼻咽后壁中线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黑星),T1WI呈高信号,T2WI呈贝均匀高信号,与周围结构分界清晰,鼻咽腔略变窄。MRI增强扫描(图2D)见鼻咽后壁中线区类圆形软组织肿块未见明显强化(黑星)。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
例1:均为较大咽囊囊肿,致鼻咽腔明显变窄。
例2:均为咽囊囊肿。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
咽囊囊肿(Tornwaldtcyst)位于鼻咽中线的良性肿瘤,尸检发生率约4%。其形成与脊索的胚胎发育有关,在胚胎早期,脊索顶端退化回缩时,咽部上皮内陷形成囊性盲隐窝,称为咽囊;咽囊外口如有堵塞,则形成囊肿;如有感染可致咽囊炎。病理上囊腔内为蛋白含量不一的黏液,感染时囊壁增厚呈慢性炎症改变。好发人群为15—30岁青少年,无性别及种族差异。临床常无症状,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较大时可以堵塞咽隐窝或致鼻咽腔变窄,出现耳部症状或打鼾等症状;合并感染时鼻咽不适,偶有发热、鼻塞、枕后区疼痛及椎前肌痉挛等症状。
影像学特点如下。①鼻咽后壁中线部位的圆形或类圆形囊肿,多位于腺样体后下缘的咽隐窝水平,双侧头长肌之间,边界清晰,大小不等,直径2~10mm;②CT:囊肿内蛋白含量高,表现为软组织结节;感染后囊肿壁增厚,囊肿内密度增高。③MRI:T2WI呈高信号;由于囊肿内蛋白含量不一,T1WI表现为低至高信号。④增强CT与MRI:一般无强化,合并感染时囊壁环状强化。
鉴别诊断
本病发病部位特殊,一般不需要与其他疾病鉴别。伴有慢性咽炎时,需要与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鉴别。
小结
偶然发现鼻咽后壁中线区圆形或类圆形囊肿,位于咽隐窝水平,提示咽囊囊肿;CT呈软组织密度时,不易与头长肌区分,MRI有助于清晰显示病变的形态、轮廓和囊壁。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